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工作咖啡

前陣子下午被帶去二結站喝咖啡,是一位副站長沖的;他的休息時間睡到一半被我們主任吵醒,睡眼惺忪到廚房煮水、弄咖啡給我們。 鐵路有很多咖啡愛好者,許多地方都有前任或現任員工留下的咖啡文化,也聽聞有人自己烘焙豆子;以前在東澳,同事也送過我過去他在吉安工作時,站長自己種(?有點忘了)、自己焙的深焙豆,實在佩服不已。 在段本部,也很多人喝咖啡,有些人則是喝茶,其實壁壘分明;咖啡派跟茶派,表面上和樂融融,私底下卻…也是和樂融融,有夠平安喜樂。 雖然是帶豆子去辦公室煮,但我偶爾看到好奇的濾掛包,或剛好有優惠,也會買來喝看看(通常都令人失望),然後分享給辦公室的幾位沒自煮、只喝掛耳的咖啡派,一起踩雷共患難,以免囤積過多。 工作喝的咖啡,對我來說是提神,並且也是能在工作一個段落時,暫時起身活動的儀式性任務。它其實很難享受,但就是讓血液裡保有咖啡因,應付生活的疲憊吧。
最近的文章

Rhinowares mini磨豆機簡評

Rhinowares mini是澳洲犀牛,我平常在使用的手搖磨豆工具之一,它的功能性在於戶外活動,細直攜帶方便、重量尚可、搖把可取下、磨豆錐盤能拆開清洗,價格在兩千左右。 用大概兩三年了,它的缺點其實頗多,最詫異的是在一次手搖時,搖把與機身連接處的塑膠帽居然噴掉,仔細一看,塑膠帽與金屬搖把共同受力,卻又分別成三角與六角,金屬是三角,塑膠帽的內緣則是六角,它們共同包覆著磨豆機的六角軸心。 上圖是底部斷掉後的樣子,它是上下兩塊塑膠夾著金屬板,現在只剩上面的還在,我後來有用快乾將其黏回,但受力後不久還是斷裂。 搖把是直接扣上軸心,沒有其他加固鎖定,等同於轉動時,六角塑膠其實沒有獲得很穩定的平向受力,而是會稍微上下跳動,包覆的間隙也會造成力矩角度偏移,發生多方向錯動,那塑膠帽爆開也是遲早的事。 (台灣台南,十方源) (哥倫比亞,蜂大) (瓜地馬拉,黃彥傑) 通常,電動磨豆機怕細粉;經驗上,手搖一樣也有細粉問題,但還多一項:「怕粗粒」。我覺得犀牛這工具,表現不太理想。 之前忘記磨哪支淺焙豆,尾段粗到嚇死人,大概是含水量多,豆子比較潤,彈性高使得能伸能屈,快磨完的時候失去推進力就磨不碎,但手搖工具內部的穩定支架也很重要。 記得當初購買時,店家還用他們的豆子試磨,磨出來的粗細還算美觀,但從結果來看,這種試磨意義不大,還是要以自己常喝的豆子來測比較準確。 陶瓷錐盤可簡易拆裝水洗。 搖把的末端抓握圓柱塊,旋轉摩擦會有銳利的聲音,必須定期點潤滑油來避免;而它的粉杯設計小了一點,當上方豆槽裝滿,磨到最後,就會出現粉杯的粉已經滿到頂端與陶瓷錐盤接觸,產生搓沙子的聲音。 粉杯的扣合方式亦無另外鎖定,就只是套著而已,偶爾搖著搖著,會稍微分離,然後又扣上不小心夾到一點皮肉。 它的搖與握,很難稱得上人體工學,不夠俐落。整體來說,不是個好用的工具。

心心念念

騎著風,循著熟悉的田徑,彷彿回到幾年前的深溝;小間不在,斜對面卻多了「最年輕的老農」心心念念所創的一家店,讓尚深路短暫的平靜,又隨著人群穿梭活絡起來。 小農很常有個夢,希望自己手裏種的菜,除了自產自銷,也能親手料理送上餐桌,做成美味佳餚、大快朵頤;好幾年前,深溝農民食堂,就是來自這樣的發想。 農夫對食材的用心,是別具感情的:那是誰家的米、那是早上在哪裡摘的菜、誰又自己做了什麼有趣的食物就放在冰箱。他們熟悉農作的特性、好與壞,產季收成什麼就吃什麼;分享的同時,也不忘斤斤計較收點成本開銷,合理得宜、永續經營。 穗穗念是賴青松的夢,它的佳餚我還沒時間品嚐,試營運首日,吃點蛋糕、飲料,那精緻食物仍留有作物的豐富原味,在鼻腔中漫漫散開,感覺實在滿足。 紫米做的戚風蛋糕,我先吃了上方鋪陳的水果,接著細細咀嚼 糕體;它帶有糯米彈性,隨著原先水果味逐漸離去,紫米香氣淡淡地在口中暈開,逐漸明顯,不經意就笑了出來。 柿子奶昔,是種雙層飲料,下方的柿子果汁有著柿子水果的膠質黏滑,非常美味,上方用奶昔覆蓋,先用不著攪拌,喝起來十分過癮。 我還多點了杯美式咖啡,風格濃烈、兌水少,也與坊間常見的豆性混合策略雷同:有著均衡的酸苦再偏苦些,是不同世代大眾口味中,最被樂意接受的範圍。 這種濃烈厚重的質感,非常適合做成牛奶混合飲料,它能讓拿鐵、卡布這種濃縮調和咖啡,更加帶勁。唯獨它若做成美式,純粹的咖啡味會顯得特別強烈,比較需要單獨品嚐,而不適合與其他美味食物共享。 嘴中食物的厚重味,會與咖啡的厚重味疊在一起,變成複雜的味道:舌根有著蛋糕、奶昔的油脂酸膩,咖啡沾黏後又轉為沉苦,久久不能退去,兩者間實在搭配不上。適合蛋糕、奶昔的,是中性混合飲料,或者更清爽的茶湯較好。 記得好幾年前,拜訪頭城站前的一家咖啡館,我點了杯競標的日曬 Geisha,它是淺焙豆,本身就是風味清爽的咖啡,貪吃的我還加點了一塊濃烈的起司蛋糕,現在回想,這簡直糟蹋咖啡,該天打雷劈的。 但店家很有智慧,為我準備無糖氣泡水;吃完蛋糕,喝下猛烈碳酸飲料,嘴裡殘味一掃乾淨,味蕾也被氣泡重新活化起來;咖啡隨著杯緣細細入口,保留下它純淨的味道。 很多專賣咖啡的店,像永康街的就此耶加,也許讓人不解,為何不多賣點蛋糕點心來賺錢?就此耶加的店長是這麼說的:「我希望你進來,就是完全專心在咖啡上面。」不用說味道的混雜,光是味道的跳來跳

平凡知足

五月開的美大叔咖哩,採用印式熟成香料,我不懂這,只能簡略說明:兩者兼具的淡鹹壓過甘甜,醬汁平滑不厚重,自能咬到白米飯的黏與香,化開飯粒拌混均勻,溫潤而順口。  不像有些莫名其妙的咖哩,醬料勾芡過頭、又有層霧面質感的油脂於表面,一團飯沾著醬吃,咖哩那種「拌」或「燴」的靈魂,如同廚餘拋進地溝油,怎麼感官都提不起胃口,那些咖哩若沒有其他別出心裁,極其失敗。  論肉,美大叔的牛肉塊,是牛肉麵肉塊質感,但略遜一籌。另外,還點了炸雞塊:風格日式,輕薄的油炸,表層滋味十足,但內裏的肉質失去水分,那結實的肌肉纖維,像是咬著健美先生的大腿,相當可惜。  台灣的炸雞塊非常厲害,完全碾壓日本唐揚,這點在餃子上也一樣;所以,在日本拉麵店點的這兩樣小品,其實不會特別亮眼,最多留意雞塊佐料的選用,我不會期待日本店的這兩樣東西,台灣有自己豐富熟練的料理方式。  所以,台灣人開的店,賣日式雞塊與餃子,做出來如何、多好吃,就能看出料理下的功夫到哪裡,沒有好好踏進台灣街坊美食的殿堂,這會是硬傷;也因此,每到台灣人開的台式拉麵,我反而會期待他們家的小品,多於拉麵本身。  回到美大叔,特別一提的,是布朗尼冰淇淋,冰熱融合,糕體表面帶有烤來的酥脆,口感相當好;恰到好處的巧克力濃度,與口味樸實的香草冰淇淋互相配合,完全不搶誰。  然整體來說,食物沒留下深刻印象,但平凡知足也是種美。  餐廳風格簡約,形象設計單純舒適,是個讓人視覺留心的小地方;而燈光空間設計與座位的規劃,其實還是有細心之處,讓人放鬆舒服。  它適合作為兩三人約定聚餐的地方,有它的氣氛感受,能在這樣密集小城市的人際裏,留下正面回憶。

咖啡的萬把交椅,誰還在寫部落格?

過了七、八年,才想起還有這個地方,那時候剛結束「嘎逼拾柒」的路邊攤咖啡吧,轉向「拾光響響」經營咖啡店,就將書寫留在臉書耕耘。歷經兩年結束那些拾光,又過了幾年又幾年,現在已經沒在咖啡業好久,但躺進這芬芳的泥坑,就像光著腳踩入田裡,細緻的觸感划著趾縫間,末梢神經響著各種知覺訊號,回味無窮,就怎也拔不出來。 習慣去觀察,也許就是太習慣了,每到陌生地,就會不自覺多看幾眼那小巷小弄,是否坐落著一幢也許負擔不起高價房租在大馬路邊、隱身住宅群裏別有洞天的氣氛小屋,從機器煙囪徐徐傳來烘焙的咖啡香(花生香氣);那背後,還或許是揹起一整個世代文青的小小夢想,自給自足,獨立,品味生活與愉快。 隱身大樓間的腳踏車、進駐醫院地下室、連結廟口文化與鄰近書店、門口放重機、三十年死撐下來、門庭若市的大批發、見證小鎮興衰的在地人、返鄉創業青年、以書與咖啡香會友、耕耘公共議題、連結藝術音樂、系統連結而熟識、咖啡重鎮的傳統。 光是「店」,這些年就不只體驗這些,總有好多故事,沒寫下來多可惜;算是心血來潮吧,讓這個地方持續更新,留下這些見識與生活記錄,不枉人生對咖啡的熱情。

關於PRESSO義式咖啡榨汁機‧改

有傳言道,無底把手可以讓克立馬變多,而的確也有人去把原有的把手切掉底部,並且宣稱得到了不同的效果。而令人印象深刻的阿豆仔大叔影片也是無底把手,所以我今天也興致勃勃地拿去切了。 切得不平,但無仿,也比網路上有人切到出現缺角好很多。 把手的銜接處的切面。 那麼效果如何呢? 正確答案是:無效(看不出顯著差異)。 我想問題根本不在於無底或出水孔有幾道,而是粉杯本身的差異。有人換過單孔把手得到效果,是因為用了別款的把手,其附帶的粉杯也跟著不同所致。 所以有用PRESSO的人想榨更多克立馬,不用去苦惱怎麼切或者去哪買合用的無底把手了,直接想看看怎麼換掉粉杯吧。(DUST,2013/02/18)

無產階級咖啡實驗與雜七雜八豆知識

從剛開始接觸咖啡知識的時候,我就一直有在思考,到底怎麼樣才能找到各種昂貴咖啡器材的替代品,或者有沒有自己DIY的方法?這個挑戰很有趣,而且必須奠基在對器材與沖煮技術的基本瞭解,才能夠有所權衡,什麼可以犧牲、什麼應該在替代器材上被重現。 這件事在過去不只是為了省錢,有時候還期待能有比正規器材更好的東西可以利用;打個比方,細口壺(手沖壺)在一些品牌都有強調壺口是多少釐米,試圖競爭的是越細越值得買的價值市場,這件事情不一定是對的,手沖有時候也會需要粗重一點的水流,過細反而是個障礙,而且手沖還有穩定性跟握把的手感的要求,不是細就好。 我有一段時間就在想細口的裝置或替代物,包含自己做轉接嘴、用鉗子把口徑壓更扁,以及尋找各式各樣的壺,我有找到一個小型醬油壺口徑非常小,比市面上的細口壺都小得多,而且很便宜,五金行賣35元而已,它確實可以出很細的水,但缺點是容量小,而且穩定度不佳(水柱很容易飄移)。 我們也試圖想用化學器材自製虹吸壺,不過這件事研究了老半天沒有著落,但是我們卻成功開發了冰滴裝置,可以迅速且大量地製造冰滴咖啡,而且至少有三種以上的設計構想是可以實現的。找時間我再分享製作方法。 有時候我覺得,咖啡沖煮器材確實樣樣昂貴,一般人想喝一杯全豆咖啡,乾脆買台便宜的咖啡機就好(三百左右就有),手工的咖啡器材花錢又耗時(當然有例外,只是外行人可能不熟悉不知道)。為了推廣「再窮,也要喝全豆咖啡」,我想了三種手沖替代品,結果都沒成功,不過會繼續努力。 第一個是茶濾網,因為吃水淺,而且孔隙小,要挖挖洞才流得動。洞不能太大,不然咖啡粉顆粒都會一起被沖下去。手沖常見的就是濾杯跟法蘭絨,濾杯需要使用濾紙,而且杯壁有溝槽可以透氣,而法蘭絨的絨布整個都可透水,這是跟這個茶濾網重要的機能上不同之處。 咖啡粉,照理說,一般人不會有「量匙」或「電子秤」或「量杯」這種這麼刁鑽的東西,那麼假設你有一包咖啡豆或咖啡粉(不是即溶咖啡粉喔,而是把豆子磨碎的咖啡粉),你要怎麼決定要放多少粉、沖多少水下去呢? 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方法:隨便找個湯匙,給它平匙量咖啡豆(或粉,最好是粉,比較準,湯匙吃水深一點也比較好),一匙咖啡豆(或粉)就加六匙水,這僅限於中深焙咖啡豆(比較輕,咖啡沖煮是算重量的),而中深焙的也最常見,基本上不太用擔心手邊的是淺焙咖啡(如果你知道它是淺焙,那你就把水加